商報評論
  ●本報評論員 劉鳳羽
  環保部昨日稱,京津冀區域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濃度全部超標;空氣質量較差十城市為邢台、石家莊、邯鄲、唐山、保定、濟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鄭州。這條新聞一經發佈,眾多網站紛紛轉載,網民蜂擁圍觀,吐槽表達憂慮。空氣質量現狀成為媒體和網民註目的焦點,顯見生態環境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公眾重視。
  但與此形成反差的是,針對自然資源被揮霍、生態環境遭破壞的現狀,西安擬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將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新華社24日為此專門發佈了消息,對此新聞,媒體和公眾卻關註不多、解讀不夠,顯得興趣缺缺。
  只關註生態環境現狀而漠視修複生態環境的努力,公眾厚此薄彼,固然有個體感受強烈、理性認知缺乏的因素,但如此揀芝麻丟西瓜,仍不可取。因為,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狀是多年來各地片面依靠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結果,只有改變竭澤而漁的發展觀,才能改變現狀。
  儘管西安的改革方案並非原創,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就有相同表述,但這一最新探索和嘗試,卻是頂層設計的落地執行,且是為數不多的落地之一,很有觀察和關註的必要。
  僅讀西安改革新政所披露的三大要點,可見其深遠構思和極強的針對性:
  如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經濟並無不妥,但持續消耗而不修複,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西安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就是摸底統計全市自然資源存量、消耗量及有無超限情況,讓官員發展經濟時心中有數。
  如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過去,一些官員只要GDP數據光鮮,就可以提拔轉任,而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則無須負責。如今,繼經濟責任審計後又有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這一全新舉措既補齊幹部管理制度短板,又倒逼官員在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
  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這主要針對企業主要負責人,警示他們不要再為追求企業經濟效益而肆意踐踏生態環境。
  在“唯GDP論英雄”大行其道、生態環境透支嚴重的當下,西安的探索,不論於當地還是全國,其影響和意義都是可以想象的。儘管這一探索要達到目的,還需一系列配套政策、體系方法支撐和長久努力,可能遠水解不了近渴,但開始努力,總是改變的開始。畢竟中國的改革,不都是從探索逐步完善起來的嗎?
  改變發展方式,還公眾以藍天青山碧水,政府要給自己壓力,媒體和公眾也責無旁貸,對於西安乃至未來各地的探索努力,我們理應珍惜肯定、鼓掌支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我們不能一邊批評各地只顧眼前不管長遠的發展短視,自己卻奉行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輿論短視,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發展方式。  (原標題:為西安的探索鼓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10cacf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