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而喻
  高考前,填志願是樁大事。但怎麼填,通常心裡沒底,對大學大多只有名牌與非名牌、一本、二本與高職高專的概念之分;公眾關心各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狀況,到高校招生咨詢會上轉一圈,卻總是“霧裡看花”,得不到詳盡信息。此種狀況有望改變。根據教育部要求,前段時間,全國75所部屬高校首次對社會發佈“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邁出第一步是可喜的,但是專業人士發現,不少高校公佈的 “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並不合格。從各項指標來看,高校在“就業基本情況”的公開方面表現上佳;而對於 “用人單位評價”、“月收入”、“就業現狀滿意度”、“專業對口”等就業質量的信息公開方面,顯得不足;在“就業對專業設置和招生的影響”、“就業趨勢研判”等信息公開上,也顯欠缺。
  有人“挑刺”是好事,可以促進“就業質量報告”不斷完善。就業,一頭連著高校、畢業生,一頭連著社會、用人單位;就業,還與莘莘學子如何填報大學和專業志願,大學各院系怎樣根據社會所需設置專業和調整教學內容等,密切相關。所以,發佈“就業質量報告”,需要教育部門好好設計指標體系,給予高校指導,並對各校發佈就業報告的質量予以監督。眼下最重要是進一步規範高校對於就業信息的統計方法、數據來源,提高就業報告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對大學而言,則需擺正心態,發佈“就業質量報告”是責任,並非額外的負擔。發佈這樣的報告,不僅應接受教育部門、專業人士的監督,還應該開門納諫。就業質量報告,錶面看起來是一串串數據,背後體現的是大學的教育理念、辦學水平、社會責任感。“用人單位評價”、“就業現狀滿意度”、“專業對口”等指標的信息公開為何不完備?很可能是因為大學未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做細化分析,只停留於就業率統計上,而這些信息,恰恰是檢驗教學質量的 “試紙”。而“就業對招生的影響”、“就業趨勢研判”等指標,更是給大學提了個醒——學生從“進口”到“出口”,是一條完整的培養鏈,需環環相扣;名校不能只註重在招生環節競爭高分考生,在就業環節也應亮出“成績單”;“出口”若在某些方面出現欠缺,可以倒逼教學改革。
  其實,光有大學層面的“就業質量報告”還不夠,各專業的就業報告發佈也需跟上。一所大學,不同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差異很大。而那些就業不佳的專業,藉著名校的牌子總能夠招到高分考生。倘若有了各專業就業質量報告,“南郭先生”就無法濫竽充數了,而一般院校中的“王牌”專業也能招到高分考生了;每年填報高考志願,考生和家長有比較、有參照,可以有的放矢。
  (原標題:發佈“就業報告”是大學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10cacf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